过去5年,高新巨变。低碳模式、城改样本、民生新政,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总额三项指标位居全国高新区前三位……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优化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为西安乃至全国城市新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城市样本”。
“十二五”开局,高新区将以怎样的理念和精神再获突破?通信和汽车的“组合拳”怎么打?十一大板块将以怎样的全新面貌展现?高新区还将产生什么样的巨变?近日,我们采访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明华。
科学发展多项指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记者:在市民眼里,高新区总是一段时间就有“新面孔”,发展迅速。在外地人眼里,隔一段时间不来,就有点认不出高新区了,还是发展迅速。发展如何迅速?请您总结一下高新区“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刘明华:的确,高新区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完全可以用“巨变”来形容。从过去的5年来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高新区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省的9.8%、全市的30%;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30%、全市的35%。连续多年拉动西安经济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成为陕西、西安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记者:我手头有一个统计数据:2009年,西安高新区的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总额三项指标排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请您给我们形象地谈谈高新区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吧?
刘明华:还是用几组数据说话吧。
从经济总量上讲:2005年,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042亿元,从突破200亿到突破1000亿用了6年;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2410.55亿元,从突破1000亿到突破2000亿用了3年; 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008.84亿元,从突破2000亿到突破4000亿只用了2年时间;
从财政收入上讲:2010年,在三年没有出让一宗房地产用地的情况下,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3.06亿元,是2005年的4.8倍。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从1亿到10亿用了10年时间,从10亿到30亿元用了不到3年时间;
从人才总量和结构讲:高新区千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全国高新区第三。8名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6人入选省“百人计划”,被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从创新创业活力讲:平均每个工作日成立12-14家企业,中小科技企业活跃度全国高新区第一;企业总数、就业总人数全国高新区第二,仅次于中关村;
从上市公司数量讲:目前拥有海内外上市公司39家,在国家重点建设的六个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中,西安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超过武汉和成都高新区。
“低碳”模式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壮大
记者:高新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研发经济、总部经济、低碳经济、服务经济、金融经济、品牌经济”为重点。现在全国流行低碳,成为一种绿色经济的潮流,一种生活时尚的潮流。那么高新区是如何具体实践低碳经济和服务经济的?
刘明华:低碳,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拿西安高新区来说,我们的做法很务实,设立了“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有了基金再制定扶持政策,凡是低碳企业都能享受到基金的扶持。我们探索建立了“低碳排放交易所”,大力发展物联网、卫星应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激光显示、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低碳产业。这样,构筑起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记者:那么“服务经济”是怎么去操作的?
刘明华:“服务经济”的扶持和发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工程设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现代物流,这些都是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强化企业孵化与加速,努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工业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造就一批能够站在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特色企业;三是建立与主导产业配套的要素市场、期货市场、人才引进和租赁市场;四是建设电子元器件、汽车、生物医药等一批专业性市场;五是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把这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成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与生产生活配套的区域。另外,我们要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生活性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性服务业网络化,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服务经济在园区产业发展体系中的比重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