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绪 :我国著名质量统计专家
在采访张公绪教授时,一直被这位质量界前辈的认真态度所感动,50多年的质量生涯使他头发花白,一次外出给企业讲课发生的意外也使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但这些只令人更为敬佩,与此同时还有期待,因为他的努力心血和研究成果依然充满着无限潜能。他平静地谈着自己奋斗摸索的质量之路,欣慰地谈自己的学生,语重心长地分析中国企业的现状。“质量本身是需要下很大功夫学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怕失败。”“企业搞质量必须对工作认真负责,从一点一滴下手,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难以应付加入WTO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正如同平时要求自己的工作一样,张公绪教授反复地提到,质量管理是需要一丝不苟的。言谈之间,可以感受到他对质量工作者的关怀,以及对质量事业的热爱。
用勤奋描绘选控图
1953年,大学毕业的张公绪被分配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负责讲授运筹学,并在随后被国家派往邮电部从事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质量管理学科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质量管理所提出的原则、方针、目标都要有科学措施与科学方法来保证它们的实现,而保证预防原则实现的科学方法就是过程管理。20世纪20年代,美国休哈特提出了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强调通过过程的预防来减少或避免出废品、次品,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质量的目的。这一理论可用于生产过程、服务过程和一切管理过程,和他首创的控制图在随后的60年里风行全世界。然而,SPC和休哈特图虽能对过程的异常进行告警,但无法诊断出造成异常的原因和发生的地点。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引进了SPC理论,当时由于生产发展的水平以及政治环境的制约,未能在企业中打下基础。但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沿着SPC探索的脚步。在潜心研究下,张公绪于1980年提出了新型控制图,它能根据需要进行选控,由于其搜索异常的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信息也更具体有效。1982年,张公绪又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将总质量与分质量加以度量和比较,从而进行诊断。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SPD理论,它解决了SPC只能控制而不能诊断的问题,由于方法简单实用,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并被广泛应用于邮电、铁道、制药等许多行业当中,效果十分显著。
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突破了前人的理论,而且直至今天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现代化的生产,速度快、产品数量大,如果仅靠事后检验来管理生产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应用SPC可以对生产的异常及时告警起到预防作用,而应用SPD则可以尽快诊断出异常并及时调整,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今天所说的六西格玛就与SPCD一脉相承。而对于张公绪本人来讲,SPD理论的实现过程,是一段勤奋自学的难忘经历。“当时没有老师,质量知识都是自己从头学起,也没有照搬国外的现成理论,因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做创造性的研究。”
那段时间,张公绪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北京邮电大学的大型计算机实验室里进行计算运作的,由于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一台计算机,使用需要预定时间,按院系排队,这样一来,他每周只能使用一次机器。为了抓紧时间,每回去机房,张公绪都往书包里塞上水和干粮,一去就是一整天,累了就躺在机房里的地板上休息,然后爬起来继续工作。这种全力以赴的劲头感动了周围的人,主管机房的教研室主任干脆同意他每天晚上来机房,待到关门才回去。工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新的成果开始诞生。
1981年,张公绪等提出通用控制图,1986年该成果被发布为国家标准。由于选控理论能及时分清上下工序的责任,在邮电系统进行了成功的运用后,紧接着在沈阳、上海等地的多个行业里使用开来。当时的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应用这一理论后,检验时间较之过去只应用休哈特图时缩短了三分之一,而且检验精度还有所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当时的上海铁路局应用选控图对铁路安全质量进行了评定和控制,所得结果均符合实际情况。
1984年6月,张公绪首次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带到了国际上,在英国举行的世界质量会议上报告了这项由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会场上的轰动和如潮好评。1988年,此理论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获得应用,1993年7月,世界SPC权威学术刊物美国《质量技术杂志》刊载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屋道尔( W. H. Woodall)和威德(M. R. Wade)博士的专文,认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与选控图优于休哈特的控制图,也优于多元T2图。
自强不息 创造不止
在张公绪的字典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学无止境”。从事学术工作50多年来,不论是在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他都不忘学习先进的方法和理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80年代末做学问那段时间,我经常去北京图书馆看国外的动态,查不少资料,做学术研究的人要花很多精力,的确很辛苦,但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
1995年,张公绪被邀请前往丹麦奥胡斯工商管理学院讲学,63岁的他很快学会了现代化的电脑教学操作,“刚到那里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他们高度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因为讲课者必须用计算机操作,于是学校请来专门人员对我进行培训,刚开始这个教授是一章一章往下讲,一个礼拜讲一次,后来我就跟他提出这种学法不行,因为学的过程应该和应用联系起来。”
于是张公绪就等工作人员每天下班之后,自己继续练习,并很快熟悉了相关操作。“果然后来证明我的方法是有效的,回国以后就开始统统用计算机打文章了。”谈到这个学电脑的小故事,张公绪竟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在丹麦的9个月里,张公绪不仅习惯了现代化教学方式,还开始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构思新的理论方法。讲学的后期变成了研发阶段。回国后,他提出了两种质量多元逐步诊断理论,解决了国外诊断理论需要同时诊断诸元从而第一种错误概率大的问题,这是多工序、多指标系统进行控制与诊断的有效工具。1998年,张公绪进一步提出相关单因素多元诊断理论,使得多元理论大为简化。1996年到2000年,在他的主持下,编制了迄今世界上惟一的诊断软件SPCD2000和多元诊断软件DTTQ2000,为SPD和MSPD的实用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张公绪最强调的就是创造性,他很欣赏美国休哈特的首创精神,而在自己数十年的学术探索中,这种精神也贯穿始终。“我很讲求创造性,包括带博士生也是这样要求他们,因为按我们的要求来说,只跟着别人走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年轻人做学问应该注意创造,自己不努力不行。”每当谈起自己的学生,张公绪脸上都会浮现出欣慰的表情,而那些学生应该也不会忘记,跟着张教授下企业,结合当地企业情况了解质量管理理论的情景,还有他那句“文章没深度,还博士呢,连硕士都当不上!”的习惯性批评语言。如今回味起来,应该是百感交集了,因为这些博士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毕业论文全部获得了优秀,用桃李满天下形容张公绪,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SPCD理论的推行者
休哈特的SPC理论,最开始并没有得到他同胞们的重视,相反,二战后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日本在1950年刚接触SPC便十分敏感,立刻引进并大力推广。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终于跃居世界质量与生产率的领先地位。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伯格教授指出,日本成功的基石之一就是SPC。在日本强有力竞争的威胁下,从80年代起,西方工业国家纷纷开展“SPC复兴”运动,美国从1980年开始大力推行SPC,经过15年的努力,才于1995年在民用品的质量方面和日本扯平。
目前,SPD已经进入实用性阶段,我国仍然居于领先地位,但是,SPC与SPD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践程度却仍待提高。张公绪讲述了这样一次经历:国内一家大型元件厂通过认证拿到证书后,兴致勃勃地欢迎外商来采购。谁知对方考察完竟然出乎该厂意料之外地拒绝采购,说你们企业连SPC都没有推行,如何能保证产品质量?这时,中方企业才急着去了解SPC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SPC,最后他们找到了张公绪,请他给予指导。说到这里,张公绪感叹道,企业对应用统计技术的忽视有其历史的原因,因为质量管理对于国内来说是个舶来品,这个舶来品在国外有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先是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其特征是以事后检验为主;接着是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在质量管理中引入了统计技术;然后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国外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在我们开放前就完成了,我们跳过了这个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失去了一次严格训练的机会,这是客观原因。但是我们现在加入WTO以后还不好好补课,那就是企业自身的责任了。“有的企业搞质量管理流于形式,自然对统计方法不感兴趣。有些企业的员工认为,搞过程管理又不增加我的工资,我何必自找麻烦?然而,搞质量必须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一点一滴下手,来不得半点虚假,这种怕麻烦的思想是搞好质量的大敌,企业负责人应认真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否则难以应付加入WTO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国际合作频繁,很多企业纷纷意识到了质量管理科学化、定量化的重要性。为了给企业补上这一课,张公绪不辞劳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将讲课、编软件、编书等工作全部担下。“他要是有任务特别认真,是个急性子人,一旦没完成的话,凌晨四点钟就会起来工作,属于一有事就拼命干这种性格。”张公绪的夫人说道。1998年,张公绪主编并出版了《新编质量管理学》,被作为面向21世纪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1999年,他与清华大学孙静博士共同主编出版了《现代质量管理学》一书,受到许多高校与工厂的好评。2001年,他出版了专著《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及其应用》,并于2002年与孙静博士共同主编出版了《质量工程师手册》。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质量科学,是对张公绪最好的写照。
「人物链接」
张公绪,1932年3月生,江苏江都人。我国著名质量统计专家,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从1986年起历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英国全面质量管理杂志(TQM Magazine, UK) 国际编委、丹麦奥胡斯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全面质量管理系客座教授等多项职务。1980年,张公绪教授提出了选控图系列,1982年,他首次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将SPC (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上升为SPD (统计过程诊断)理论,并于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从90年代起,张公绪教授及其学生将上述理论向多元化、小批量化、模糊化以及接近零不合格过程拓展,取得了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并研制了世界上迄今惟一的多元诊断软件DTTQ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