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其说终身成就奖是对一个人毕生业绩的肯定,不如说这是在时间长河中绽放的价值之花,一朵来自时间的玫瑰。在我国,一个可以被称为在标准和质量两个领域内两栖专家的“元老”级人物,非郎志正莫属。从1958-2014,已年近八旬的郎志正,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工作轨迹中,从最初南京307厂那个小小的设计师,到成为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质量、标准化和认证认可专家,“中国标准化科学家”,国务院参事,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在标准和质量的交互坐标上,他是一个闪亮的交集,是一个有标准的质量人,又是一个质量人绽放出的独特的标准之花。
1958年郎志正大学毕业,作为领队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南京307厂设计研究所工作。当时该所正开始研制一个大型武器产品,设计的实践和规范的使用使郎志正深切体会到产品的质量常常需要建立在运用成熟的标准结构、通用件和标准件的基础上。包括从设计到之后的试制,从铸造开始,锻造、热处理、冲压、焊接、机械粗(精)加工、表面处理、总装以及最后靶场试验,经历过每一个过程和工序,从技术考验,到质量把关,正是在这个完整的产品形成过程中,郎志正与标准和质量结下了毕生之缘。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在理工大学的家属楼里,郎志正的家很小,装下的却是全世界的足迹和半个多世纪的成就。干净、有序的艺术气息中,一张张相框,一个个奖杯,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从理性到感性,从事业到生活,十几平米的空间,却像一幅时光的画卷,在老先生有条不紊的述说中,一点点铺展开来。
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
之所以说是先行者,因为无论在标准化理论、实践还是撰文著术方面,郎志正都做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和开拓性的见解与贡献。理论方面:提出了标准的本质是“约束”的理论,标准化是“约束”的建立和实施过程;在我国首次提出了标准和标准化的“引领”作用,阐述了“基础”和“引领”的二重性;提出标准化“三维结构”;率先提出“大质量”和“大标准化”的概念;建立了服务业质量和标准化基本理论框架。实践方面: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国家标准5项、国家军用标准4项和行业标2项。主持审查各种标准近百项;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国家标准的制定和贯彻;提出我国资源节约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建议,得到总理批示,并得到了李长江局长的肯定和批示,推动了该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标准化论坛”上多次发表主题讲演;长期参与各类标准的宣贯工作;担任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期间,组织开展标准化学术交流活动。著作论文及获奖方面:著有《标准化工程学》(主编)、《现代管理与标准化》(专著)、《市场经济与标准化》(主编)、《质量管理及其技术与方法》(专著)、《质量认证全书》(主编)、《GB/T19004.2宣贯指南》(专著)等30余部;论文100余篇;有关标准宣贯的音像制品10部。获有关标准的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WAPI终身荣誉奖,首届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征集活动中获“终身成就奖”(由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和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举办)。与此同时,郎志正也是军工标准化的先驱者之一,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A+B”模式,是军工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起草者之一。曾担任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军工产品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兵器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军工产品认证委员会委员,为军工标准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仍担任总装备部新时代认证中心管委会主任。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结合的典范
郎志正在我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理论实践中做了极具创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特别是领导了我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外贸公司、第一家对外服务公司和物业、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以及税务等行政管理的ISO9000族标准的贯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通过跟踪研究和转化实践,身体力行,拉近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从1978年起,郎志正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他说,九十年代以前,我国质量界和标准界有着门户之见,不相往来,许多质量工作者认为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或支柱之一,言外之意标准化从属于质量管理,而许多标准化工作者又认为没有标准化就谈不上质量管理,而且标准化领域十分广阔,远不是质量管理可以比拟的,认为标准化更为重要。郎志正的技术工作经历使他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对这两个领域同时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并早在80年代末期,就发表了关于标准化和质量的相关论文,在全国极具探索性。尤其是在服务业质量管理和服务标准化理论实践方面成绩显著,影响深远。
“我和刘源张院士一起组织了有28讲的《服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自1987年起,在中央电视一频道和二频道每年不止一次的连续播了五年,这个讲座十分生动活泼,在酒店中、在飞机上、在商店里、在邮局中、在银行里…,大家都爱看,这个节目曾在国际上获奖。”
郎志正主编了讲座的教材《服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书发行超过了百万册,在当时的服务行业几乎人手一册,书中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服务质量特性-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分析了服务的特色,研究了服务的现场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为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化理论奠定了基础。即使在时隔近30年后的今天看起来,这本20多万字的小书依然生动实用。
1989年作为发起和创始人之一成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委员会(TC151)”,请刘源张先生担任主任,郎志正担任委员和第一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全面推动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结合,直到现在仍然是TC151的副主任委员,是唯一的“老委员”了。
作为专家代表郎志正还担任了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副主任和认证机构委员会主任,他与国内外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亲自作过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和重要组织的咨询工作,摸索经验、树立典型,在认证和咨询业享有很高的威望。郎志正作为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和中国标准化协会顾问,是中国质量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著名专家。业内人士都说郎志正教授是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结合的典范。
大标准化的“约束”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质量。”
这是郎志正大质量概念的范畴。衡量质量水平的尺度是标准,在大质量概念下,郎志正提出“大标准化”。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标准和标准化内容涉及了农业、工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环境、资源、节能减排、低碳与循环经济、城镇建设、信息化、教育、劳动就业、卫生医疗、食品安全、文化事业、行政体制改革等。
“这是一个大标准化的概念”。
“大标准化”应遵循效益原则、系统原则、动态原则、优化原则和协调原则,采用简化(包括系列化和通用化)、统一化、组合化、程序化和综合标准化的基本标准化方法。标准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约束经济方面,而且要约束社会方面,使之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发展。标准和标准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生态环境领域、思想和文化领域等;从技术领域扩展到非技术领域。特别是突出了顶层管理性质的标准的作用。大标准化的标准约束,就是从标准化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转变的一种战略取向。
“其体系结构除了通用的基础性标准(如图形符号、标准和标准化术语等)外,可以从上述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文化思想领域等几个方面来构建,在标准化的组织和管理上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在这里,郎志正提出标准化的三维结构,即从经济(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等)、社会(环境、资源、文教卫、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等)和类别(技术、管理、工作)三个层面,构建立体的三维标准化工作结构。
“在三维标准化工作结构下,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将受到环境、资源、文教卫、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约束。也就是说,与经济相关的标准和标准化必须考虑与社会相关的标准和标准化,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以求得最佳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模式。另外,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标准和标准化都存在着技术标准(对物)、管理标准(对事)和工作标准(对人)。”
郎志正强调,“大标准化”的标准“约束”本质,是一种人为的约束,使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对事物所进行的制约和限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约束是有利于发展,并能取得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立起有效的秩序的约束。而且在形态上并不拘泥于传统标准的形态,大标准化概念下,如道路交通规则、政府机构的办事程序、企业对顾客公开的承诺以及企业的一些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都是对某种事物的约束,都属于“大标准化”的范畴。
“基础”和“引领”的二重性
早在新世纪初,郎志正就在我国率先提出标准的“基础”和“引领”的二重作用,并逐渐为业界所接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为,计量、标准化和合格评定是一个国家的质量基础。郎志正在采访中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标准作为质量基础不仅仅是经过若干反复实践才能产生的,特别是极具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行业、产品和项目,在创新过程中常常先形成标准,或者其成果表现形式就是标准。
“当前,三个转变尤其要求突出标准的引领作用。”
他在阐述标准的“基础”和“引领”二重性中指出,传统的标准化概念认为标准化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每一项标准都是重复性事件的实践经验经过消化、融个会贯通、提炼和协调过程而产生的。传统的标准化概念还认为标准化是技术基础工作,是一种技术制度。随着世界和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标准化已经突破了“重复性事物”和技术基础的范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成果常常体现在标准上,在相关产业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标准已经制定出来,引领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如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已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TD-LTE)、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等都是由科技创新后先形成标准,由标准引领才形成了相关的产业。
“2004年-2005年我给国务院领导多次递交了这些关于自主创新的成果及其标准的参事建议,总理作了四次批示,使这些标准得到贯彻实施和应用,形成了长足发展的新兴产业,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相关领域的地位。”
藉此郎志正获得“WAPI终身荣誉奖”,并在业内被称为“TD八老”之一。
标准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标准作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正是最好的注解。另外,安全标准、节能减排标准、公共管理和服务标准等也都引领着环境和社会的发展。
郎志正关于标准“基础”和“引领”二重性作用的观点,与今年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和李克强总理在首届质量大会上提出的“标准引领,法制先行,建立质量发展新标杆”等说法都是相一致的。
咨询国是,建言献策
作为质量和标准界的代表人物,郎志正1998年被国务院总理聘任为国务院参事之一。在担任参事期间,郎志正以其广博的管理知识,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及质量、标准化工作中与各行业、企业的广泛联系的优势,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对策、信息安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债转股、煤炭行业的改革、社会保障、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建设、自主创新国家标准制定等事关国计民生的许多方面提出了“参事建议”,直送国务院领导,曾获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的多次批示。郎志正提出的“参事建议”讲究质量,他说:
“为国出谋划策,事关重大,更要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只有提高参事工作质量,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在2010年参事离任时,参事室领导高度评价郎志正的工作:
在政治上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在学术上是国内管理界著名专家,在担任国务院参事期间,成绩显著,是一名优秀的国务院参事。他在担任国务院参事的12年间,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尽职尽责,深入调查研究,敢于直言,顾全大局,撰写的数十篇意见、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思路清晰、演讲出众,郎志正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推进者。如今虽已年近八旬,依然以惯常的一袭白色西装,出现在各类标准化论坛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凝练理性的思路,时尚自如的气场,更重要的是,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见解,屡屡引人深思。
采访结束在对后辈的寄语中,郎志正特别提到三个词:立志、奋进、融合。这几个字正是他本人毕生成就的根基和精华。
而在小屋里的那每一个奖杯背后,也许都是凝聚着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产值贡献。这就是一个标准化界元老和质量界泰斗的份量。